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常熟市,文化发达,人杰地灵。改革开放20年来,这里的教育事业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,一个面向新世纪的现代化教育格局正在形成。
20年的教育实践中,常熟市始终把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,根据教育规律和本市实际,从四个方面对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。一是健全了基础教育分级办学、分级管理的体制,市、镇(乡)两级政府每年都将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列入为民办事的实事工程,签订教育目标责任书,强化教育工作的目标管理;二是广泛推广校长负责制、全员聘任制、岗位责任制、考核奖惩制、结构工资制,在各类学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,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;三是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,调整中等学校的布局和结构,以普及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段教育为目标,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城乡成人教育;四是全面贯彻“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素质”的要求,高标准、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加快推进素质教育。
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,常熟的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。到1998年,初中升高中的比例达到80%以上。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布局日趋完善,初步形成了以两所普通高中为龙头,六所片高中为骨干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以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,一所省级技工学校为龙头,八所规模职中为骨干的职业教育的两大高中段教育网络骨架。
“良好的办学条件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,党委、政府的重视支持与政策的规范化是基础。”常熟市教委主任朱树中告诉记者,从80年代中期开始,常熟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投资的政策,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。其中包括《常熟市城市征收教育基金实施细则》、《关于设立常熟市人民教育发展基金的决定》等。这些政策文件确定了分级办学、分级投资、分级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,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乡村办学的积极性。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,到1998年,全市教育经费总额达到3.58亿元,比1977年增长了108倍,基本适应了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对教育的迫切需要。
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推动了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。20年来,常熟市共投入校舍建设资金5.96亿元,其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费达1.34亿元。今天,到该市乡镇参观,各乡镇学校已经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工程。到1998年,已有43所中学、51所小学建成了苏州市合格实验学校。四分之一的中学和三分之一的小学建成了科技楼或综合楼,配备了音乐、美术、劳技、科技及其他艺术体育设施和器材。此外,常熟市还加强了教育现代化标志性装备的配备,学校管理使用的微机均已联通英特网。
“办好教育,师资是关键。”在不断改善教育条件的同时,常熟市委、市政府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。20年来,常熟教师的政治、经济地位不断提高,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了新台阶,尊师重教已在常熟城乡蔚然成风。20年来,共有26位教师先后获得“全国优秀教师”称号,有39位教师获得“江苏省优秀教师”称号,有677位教师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。
常熟市把切实改善教师待遇作为“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、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”的重要工作来抓。20年来,市里始终确保了教师工资足额、及时到位,从没有出现过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。该市还实施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,推行了“结构工资制”和“考核奖励制”,到1998年,全市教师年平均收入达12800元,比20年前增加了20倍。
为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,常熟还实施了教师“安居工程”和“安心工程”。1989年起,该市先后在城区建成了三个教师居民小区,到1998年,教师人均居住面积达12.6平方米,农村教师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。
临别常熟,朱树中主任向记者勾画出一幅迈向新世纪的现代化教育宏伟蓝图:高标准、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,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和包括普通教育、职业教育的高中段教育,积极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地方高等教育,建成多功能、多层次的成人教育,使教育内部结构更合理,相互衔接更为顺畅。